黄旭华

来自石头百科-维基百科
贡献者留言 | 贡献2025年2月7日 (五) 11:36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黄旭华'''(1926年3月12日—2025年2月6日),广东省揭阳市人,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潜艇第二任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19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 生平 == === 早年经历 === 1926年3月12日,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田墘镇一个普通的乡医之家,在家中排行老三,取名“黄绍强”。 1931年至1934年,在广…”)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黄旭华(1926年3月12日—2025年2月6日),广东省揭阳市人,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潜艇第二任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19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生平[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早年经历[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26年3月12日,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田墘镇一个普通的乡医之家,在家中排行老三,取名“黄绍强”。

1931年至1934年,在广东省入海丰县田墘镇树基小学就读,上到四年级。

1935年,进入广东省入海丰县汕尾镇教会所办作矶小学念高小。

1937年,于作矶小学毕业,完成小学学业。小学毕业后,因抗日战争,当地中学都处于搬迁之中,未能顺利转入中学学习,辍学期间参加田墘镇民间抗日宣传队,参演抗战宣传剧目。

1938年,跟随大哥来到广东揭西山区的聿怀中学求学。

1940年夏,受战事影响难以安心念书,只能辞别聿怀,前往广东梅县报考东山中学或梅州中学,但因错过考期前行受阻,转而改考上梅县教会学校广益中学。

1941年夏初,从广东梅县出发,辗转来到广西桂林,考入省立桂林中学,开始新的学习生涯,同年,取“旭日荣华”中的二字,改名黄旭华。

1944年6月,日军逼近桂林,黄旭华匆匆结束高中学习,几经辗转来到重庆,进入国民政府为流亡学生开办的大学特设先修班。

1945年,黄旭华因成绩优异,获得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保送资格,后又接到交大造船工程系录取通知书,因志在船舶,放弃中央大学保送资格,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前往位于重庆九龙坡校区的国立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学习。

1949年,大学毕业,同年在该校加入中国共产党。

工作经历[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49年9月,黄旭华在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期党校学习结束,次月,被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分配至当时的华东军管会船舶建造处工作,主要负责指导监督各私营船厂造船质量及施工情况。

1950年,调至上海市招商局,任局长于眉的秘书。

1950年4月20日,黄旭华成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在招商局工作期间,上海市统战部抽调部分党员加入民主党派以帮助民主党派发展工作,黄旭华因此加入上海市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51年,任上海市港务局共青团团委书记,任职期间仍然以党员身份参加上海市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组织工作。

1952年,进入船舶工业管理局,任船舶试验筹备处技术组技术员兼秘书组组长,后调入船舶工业管理局“三反”、“五反”办公室,参与打击贪污分子的工作。

1952年5月12日,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聘请为监察通讯员。

1953年10月,黄旭华结束“三反”、“五反”工作后,调至船舶工业管理局设计处总体组,任总体组副组长,从事民用船舶总体设计。

1953年11月,作为国家商务代表团成员随团赴东德考察,了解东德造船情况并洽谈合作。

1954年4月,黄旭华随团回国,6月,转入船舶工业管理局设计二处扫雷艇与猎潜艇科,从事苏联军用潜艇的转让制造,其后因保密原因停止与民革的活动。

1958年,黄旭华因优秀的专业能力,被选中任命为中国核潜艇工程项目的副总工程师,被秘密从上海召至北京,报到时面对领导说的三条:一是“你被选中,说明党和国家信任你”;二是“这项工作保密性强,这个工作领域进去了就出不来”;三是“一辈子出不了名,当无名英雄”,黄旭华毫不犹豫地接下了任务,开始隐姓埋名的核潜艇研究生活。

1958年8月,黄旭华正式加入海军舰船修造部和一机部船舶工业管理局联合组建的“核潜艇总体设计组船体组”。

1958年10月,他与造船技术研究室的同事共同完成了导弹核潜艇总体方面的5个设想方案,其中3个为普通线型、2个为水滴线型,后初步选定为水滴线型、排水量为3000吨级的设想方案,该方案为中国政府专家代表团出访苏联谈判起到重要作用。

1958年11月,与造船技术研究室同事对核潜艇的主要器材设备的技术要求开始进一步地探讨论证,全面调研协作挂钩单位,制定关键项目的预先研究方案,考虑全船总体布置,筹划有关试验等,年底,在708所试验水池对导弹核潜艇水滴线型展开试验摸索。

1959年2月,黄旭华带领崔继纲、单海扬等技术人员集中力量在上海交通大学试验水池对导弹核潜艇水滴线型进行模型试验,对导弹核潜艇普通线型和水滴线型的战术性能做更为细致的计算,但受当时交大试验水池尺度等硬件条件的限制,试验仅限于定性分析。

1961年,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七研究院“09”技术研究室副总工程师。

1962年3月,黄旭华与“09”技术研究室同事完成并提交第一个核潜艇总体设计方案——《原子导弹潜艇初步设计基本方案(初稿)》,同年,“09”工程“下马”,他作为少数核心人员留下继续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与总体方面同事重点进行了核潜艇水滴线型及耐压艇体结构强度等专题的研究,为工程重新上马时能快速进入科研设计阶段做了充分的技术储备。

1965年,担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七院某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所长。

1967年年初,受“文化大革命”批判,被勒令下放养猪,年冬,恢复核潜艇研制的领导工作。

1970年,在黄旭华和所有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401”顺利下水,1974年‘八一’建军节这天,中国第一艘核潜艇‘401’艇正式交付海军,编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

1979年,被任命为中国核动力潜水艇(核潜艇)副总设计师之一(第一任总设计师为核动力科学家彭士禄,另两位副总设计师为核动力工程专家赵仁恺和潜射导弹专家黄纬禄)。

1983年2月,彭士禄在中国首艘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091型)服役多年、首艘中国第一代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092型)建成下水准备服役之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机械工业部(造船工业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转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由主持负责核潜艇工程转为主持负责和平开发利用核能核电站建设工程,黄旭华继任为中国核潜艇第二任总设计师。

1984年10月19日,黄旭华出席我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交接并发表讲话。

1985年4月,黄旭华兼任719所党委书记,同年,指挥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潜地导弹试验,但因试验复杂,连续三次遭遇失败。

1986年,黄旭华参与渤海海域进行的导弹核潜艇瞄准精度试验,同年,卸任719所党委书记。

1987年,黄旭华参与在抚顺举行的402钢中间试验,以及代号为“916任务”的弹道导弹核潜艇第二次水下模型弹弹射试验,同年,黄旭华卸任719所所长职务。

1988年4月,黄旭华参与并指挥“091”型“404”号核潜艇在南海进行极限深度下潜试验,并成功下潜到极限深度300米,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参加深潜试验的第一人,同年,成功指挥“091”型“404”号核潜艇的极限深度下潜、水下全速航行、大深度发射鱼雷三项深水试验任务,以及“092”型弹道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巨浪 1”号遥测弹试验。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7年11月,当选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11月17日举行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扶着黄旭华坐到自己身边。

2019年9月17日,被授予共和国勋章。新华社发文称其“隐‘功’埋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

2020年1月10日,获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25年2月7日,中国船舶719所发布讣告称,黄旭华因病于2月6日逝世,享年99岁。

争议[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有媒体将黄旭华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但此却有争议。2018年研究中国核潜艇研发历史的海军作家李忠效发表评论回顾中国核潜艇的研创历史,认为中国核潜艇没有“之父”,黄旭华不应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如果总设计师可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那也应该是第一任(彭士禄),而不是第二任(黄旭华);批评有关媒体在宣传上存在不良风气。

2019年李忠效还在另一篇对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评论中称,根据知情人士所说,黄旭华30年不回老家探亲,不是因为保密,不是因为工作离不开,是因其家庭出身不好,怕影响自己,而断绝了与老家的联系;保密工作不对家人说是正常的,但长达30年不回家不正常;即使在大西北沙漠里从事原子弹核试验的人员也没有30年不回老家的传闻,“国家和组织没有这么不讲人性!”。

2019年首批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公示期间,有当年参加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发的科研人员实名向评选公示表彰主管部门写信,认为“共和国勋章”应该授予彭士禄,而不是黄旭华;也提到“中国核潜艇没有之父”,黄旭华不应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质疑黄为何默认媒体称他是“之父”;称媒体把黄旭华宣传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问题若不予以纠正,“将是不可原谅的历史性的遗留问题”。

2020年澎湃新闻发布的网络文章中认为,核潜艇非能由一人造成,若一定要较真谁是“中国核潜艇之父”,可能会数出4位,彭士禄、黄旭华、赵仁恺和黄纬禄四位总师共同造就了中国的核潜艇事业。提到研造中国核潜艇的业内人士称彭士禄是“无冕之王”。

2021年之后一些文章称,黄旭华未接受媒体赞誉的“核潜艇之父”称号,称彭士禄更胜任此称号,且该工程所有参与者都是中国核潜艇的创造者。

2019年2月中国中央电视台在一播出节目中介绍黄旭华时,称其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和“93岁老军工”。2020年12月26日,中国中央电视台发文纪念中国首艘核潜艇下水50周年,重点介绍了彭士禄和黄旭华的贡献,称彭士禄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家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86年,这是黄旭华隐姓埋名的30年,从1958年至1986年,与家人亲友彻底断绝了联系,只为中国发展核潜艇事业奋斗,期间给父母妻女的信中,黄旭华对于自己的工作信息都是闭口不谈,父亲、二哥去世,黄旭华都没能回家奔丧。

1987年,黄旭华将发表了长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文汇月刊》寄给了母亲,看到报告文学里有“他妻子李世英”等字眼,黄旭华母亲和兄弟姐妹这才了解他的工作性质。

1986年底,两鬓斑白的黄旭华再次回到广东老家,见到93岁的母亲。

  • 父母:父母皆任职医生,育有9儿女,黄旭华排行第三。
  • 妻子:李世英(1925年-),上海港务局,1956年与同事黄旭华相恋结婚,夫妇育有3女儿。

主要成就[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科研成就[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58年,黄旭华成为中国核潜艇研制工程一员,面对各国严密的技术封锁,黄旭华和彭士禄、赵仁凯等总师密切协作,先后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和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讯、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7项技术,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顺利下水,四年后,这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1988年9月,中国导弹核潜艇成功水下发射潜地导弹,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真正拥有第二次海基核打击、核威慑战略力量的国家。

黄旭华先后担任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主持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主持完成第一代核潜艇的现代化改装,大幅提升在役核潜艇的综合作战、反潜隐身等技术水平。此外,还主持了第二代核潜艇预先研究工作、指导未来核潜艇的发展,引领核潜艇技术创新超越。

人才培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黄旭华完成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后,一直致力于培养人才,截至2017年,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位、船舶设计大师两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首席技术专家两位、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1位、型号总设计师7位、型号副总设计师30余位。

荣誉奖项[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个人荣誉[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2021年,中国品牌人物500强
  • 2019年,共和国勋章
  • 2019年,最美奋斗者
  • 2019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 2018年,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 2017年,全国道德模范
  • 2017年,潮汕星河将成就奖
  • 2014年,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 2013年,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 1994年,中国工程院院士
  • 1989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 1989年,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1986年,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
  • 1960年,国家乒乓球三级运动员

科技荣誉[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202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2017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 1996年,092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设计和制造·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 1995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1993年,导弹核潜艇设计与制造·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 1985年,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究设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 1978年,反潜鱼雷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全国科学大会奖

影响[编辑 | 编辑源代码]

2014年,黄旭华事迹在中国受到了广泛关注,当选“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2021年,其事迹由国家广电总局出题、组织推进,以“理想照耀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播活动剧目《功勋》之《黄旭华的深潜》在东方卫视播出,[48]此外,黄旭华汉白玉雕像被安放在揭阳市揭东区玉湖镇新寮村的院士广场。

2021年7月29日,“武汉科普发展公益基金”成立,黄旭华捐款100万元。黄旭华的捐赠重点面向武昌区青少年,组织开展中小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推进科技创新进校园,组织开展“专家院士进校园”等特色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2021年10月28日,黄旭华向中国船舶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捐赠1100万元个人所获奖金作为科技创新奖励基金,以助力更多优秀人才为装备研制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中国船舶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遵照黄旭华意愿,设立“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制定《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管理办法》,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奖励基金每两年评选一次,用于奖励为推动装备研制事业创新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

2022年5月16日,黄旭华塑像揭幕仪式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汕尾学校举行。